关于初二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四篇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该为接下来的学习制定一个计划了。我们该怎么拟定计划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二上册数学教学计划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已会利用平均数的公式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在《有理数》和《实数》的章节中,学生曾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运算,已初步具有利用计算器处理数据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已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数学方法,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积累了使用计算器处理数据和进行探索活动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学会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通过例题和习题的学习,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巩固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识别和评判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与技能:根据给定信息,会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会进行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
2. 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相互间合作交流,让所有学生都有所获,共同发展。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活动探究;第三环节: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展示引例:20xx年第一季度我国各地区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情况表:(单位:元)
请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在计算过程中,你体会到什么困难吗?
显然,当一组数据比较大且比较多时,用笔计算平均数较麻烦,因此,需要一个帮手—计算器,这节课就来学习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目的:通过以上用笔计算一组较大且较多数据的平均数,使学生感到笔算的麻烦与困难,产生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另外,给这组数据赋予“我国各地区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情况”的背景,是想让学生关注社会的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
注意事项:引例不一定非要算出结果来,只要让学生尝试一下用笔计算较大且较多数据的平均数的困难,产生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欲望,就可引入课题,不要过多地耽误课堂时间。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
内容:学生分组(拿同类型计算器的同学分在一起)活动探究,看哪个小组做得好:
(1)估计一下自己课桌的宽度,并将各组员的估计结果统计出来(精确0.1厘米)。
(2)用计算器求出估计结果的平均值,你是怎么做的?与同伴交流。 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全班总结交流不同类型的计算器求平均数的一般步骤,教师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评价。
(3)用尺子量一量课桌的宽度,看看大家估计的结果怎么样。
各组派代表谈谈本组估计结果的准确度,对准确度较高的小组进行表扬,并评为优秀小组以资鼓励。
目的:活动(1)是让学生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活动(2)是通过相互比较,引起学生对计算方式的思考,做出自我评判,从而正确掌握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全班总结交流不同类型的计算器求平均数的一般步骤,可以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活动(3)的评价是为了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激励他们继续探索和创新,把数学做得更好。
注意事项:教师首先要是熟悉本班学生所用各类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其次在学生分组活动时,教师要巡视、倾听,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计算器的用法,但在必要时可做适当的指导。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
内容:1. 利用计算器计算下列数据的平均数:
12.8,12.9,13.4,13.0,14.1,13.5,12.7,12.4,13.9,13.8,14.3,13.2,13.5。
2. 观察下图1,利用计算器计算上海东方大鲨鱼篮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
3. 英语老师布置了10道选择题作为课堂练习,小丽将全班同学的解题情况
4. 利用计算器计算本节课的引例中我国各地区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并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要如实反映我国农村的现金收入状况,你会用哪个数据?
(2)如果要展示我国农村发展形势好,你会用哪个数据?
(3)从这些数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有何感想?
目的: 第1题是课本上的练习题,直接利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第2、3题分别是课本上的例题和练习题,作用是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巩固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识别和评判能力。把第2题课本例题放在练习题后,题目显得有梯度,能更好地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第4题前呼后应,解决引例中“悬案”,充分体现用计算器计算一组较大且较多数据的平均数的优越性,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的主动意识,以及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问题作出评判的能力。
注意事项:第2、3题都有几个相同数据的求和,在输入这些数据时,要让学生注意键 的连续使用。第4题要留出时间让学生交流各自获得的信息和感想,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一、指导思想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贯彻《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目的,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探索有效教学的新模式。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三、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共五章,16大节。
“全等三角形”会带领同学们认识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探索两个三角形形状、大小相同的条件,了解角平分线的性质。
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会看到许多对称的现象,怎样认识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十三章“轴对称”会告诉答案。
我们生活在变化的世界中,时间的推移、人口增长、水位升降。变化的例子举不胜举。函数将给提供描述这些变化的一种数学工具——一次函数。
在“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中,我们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更多与数量关系有关的问题,加深对“从数到式”这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的认识。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钻研新课标,掌握教材,编写好“教案”“学案”。
2、认真备课,争取充分掌握学生动态。
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做好各章节的总体备课工作,对总体教学情况和各单元、专题做到心中有数,备好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写好每节课的教案为上好课提供保证,做好课后反思和课后总结工作,以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3、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爱因斯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结合教学内容,选一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教学组织合理,教学内容语言生动。想尽各种办法让学生爱听、乐听,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落实每一堂课后辅助,查漏补缺。
全面关心学生,这是老师的神圣职责,在课后能对学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解答学生在理解教材与具体解题中的困难,指导课外阅读因材施教,使优生尽可能“吃饱”,获得进一步提高;使差生也能及时扫除学习障碍,增强学习信心,尽可能“吃得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发展智力水平,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5、积极与其它老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平。
6、经常听取学生的合理化建议。
7、深化两极生的训导。
八年级是承上启下的非常关键的一年,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养成在此一举。因此,在教学中要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引导,使好的更好,差的迎头赶上。尽可能多的抓学生,面广,量大,同时也要注意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会求给定的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2、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体会中位数的特点及使用范围,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3、引导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中位数的意义,能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所要分析的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教学过程:
一、 情境设疑 引出问题
1. 谈话引入。
师: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去人才市场找工作,同学们,应聘工作你最关心的是什么?(工资,工作环境待遇问题)
师:很实际的问题。
他看到这样两则招聘启事。
引出两则招聘启事。(课件出示)
本公司现有职员7名,平均每人月工资2200元,欲招一名职员,有意者请加盟。
甲公司
20xx年9月
本公司现有职员7名,平均每人月工资20xx元,欲招一名职员,有意者请加盟。
乙公司
20xx年9月
师:假如你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会去哪家公司应聘?为什么?
生:甲公司。(如选乙公司,有不同意见吗?)
师:说说选甲公司的理由。
生:甲公司的平均工资比乙公司的高!
师:选甲公司的,举手。
2.激发认识冲突:课件出示每位职工具体工资情况统计表。(课件出示)
观察辨析:
师:仔细观察这两份工资报表,说说你的发现。
生:甲公司的经理挣的太多了,挣了6300元。
师:这里的6300是个特殊数据,它严重偏大。
在一组数据中严重偏大或严重偏小的数我们把它称之为极端数据。(板书:极端数据)。
师:这个数据可真特殊,它一出现可不得了!会怎么样?
生:把工资的平均水平抬高。分析的非常透彻!
师:请同学们观察两家公司的报表。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你想选哪家公司?
生:乙公司。
师:选乙公司的同学举手。噢,都选乙公司了。说说为什么?
生:乙公司员工的工资没有出现特别极端的数据,基本都在1900元左右。员工平均工资比较接近。
师:虽然甲公司的平均工资比乙公司高,可是甲公司职工工资中出现了极端数据,会怎么样?
生:把工资的平均水平抬高了。
师:再使用平均数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合不合适?
生:不合适。
二、探究新知:
(一).感受引入中位数的必要性:通过直观的统计图让学生感悟到平均工资2200元用来表示他们工资的一般水平不合适。
师:那你觉得用哪个数来表示甲公司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好呢?(结合图表中数据比一比,找一找)为什么?
生:我选1500。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1500不大也不小。
生:1500在最中间。最能代表一般水平。(可板书)你的想法和老师的不谋而合,老师和你握握手。
师:的确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极端数据的时候,可以选最中间的数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板书:最中间的数)
师:我们把它起名叫中位数。(板书:中位数)
(二)初步体验学习中位数
1.初步理解中位数:在一组数据中,你认为哪个数会是中位数?(处于中间位置的数)
2.找中位数:①单数个数据的中位数:找乙公司工资的中位数(无排序数据)怎样能快速地找到?(排序 大-小或 小-大)
②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现在乙公司新招了一位员工G,工资1500元,你能找到中位数吗?你是怎么想的?
3.小结:现在你能完整说说怎么找中位数吗?(边说边板书)
(二)进一步理解学习中位数的意义(体验平均数与中位数的特点)(课件出示)
1.不受偏大数据的影响:经理工资上调为4000元,想想现在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如果是5000、6000甚至是比6000还大的数呢?(通过课件演示)
2.不受偏小数据的影响:如果员工G工资被下调为1000元呢?会怎样?如果比1000还小的数呢?
3.体会中位数的优点:现在说说你对平均数和中位数有什么新的认识和感受?师生小结中位数的优点。(板书)
(三)加强对比,灵活选择合理的统计量
1.甲图:为什么用中位数表示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2.如果是这样的呢?(出示乙图)用哪个数比较合适?
小结:是的,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用来表示一组数据一般水平的统计量,当数据比较均匀的时候,既可以用平均数也可以用中位数来表示,当数据中出现偏大或偏小数据的时候,用中位数表示比平均数更加合适。
课题名称
平方根
科目
数学
年级
八年级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学习者分析
一般特征:大部分学生学习较努力,个别学生基础不好。
入门能力:学生的基础较好,自学能力已经养成。
学习风格:学生上课能积极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活跃。
?
?
?
?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是紧密联系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得出新知。
2.通过例题讲解,巩固新知;通过课堂练习培养能力。
三、知识与技能
1.了解算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了解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
2.了解开方和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2.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确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教学资源
教参,教学资源库
平方根教学活动过程描述
教学活动1
(一)导入新课
琳琳家最近喜事不断,家里新购买了一套房子,为了给琳琳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爸爸决定给琳琳买一个面积是1m2的桌子,那么如何计算它的边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教学活动2
(二)复习巩固
1.?你能求出下列各数的平方吗?
0,-1,5,2.3,-(?),-3,.1
2.?若已知一个数的平方是下列各数,你能把这个数值说出来吗?
25,0,1.69, , ,-
教学活动3
(三)潜移默化,得出新知
(1)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2)意义
(3)符号
(4)区别
教学活动4
(四)例题讲解,巩固新知
(1)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900,1,196,0,?,10-6
(2)应用
教学活动5
(五)课堂练习
(1)求下列各式的值
(2)能力提高
课堂讨论:?有意义吗?为什么?
教学活动6
(六)探究活动
当a为负数时,a2有没有算术平方根?其算术平方根与a有什么关系?当a为正数时,a2的算术平方根如何表示?a为0呢?举例说明你的结论。
教学活动7
(七)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