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3 18:05:40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原有分数知识基础上,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2、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利用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明确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教学难点:

对单位“1”的理解。

教具和学具:

卷尺、四张长方形白纸、四条一米长的绳子、若干个小立方体和一捆绘画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1、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板书:分数)谁来说几个分数?(板书:如1/4)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板书):师:那你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二、教学分数的产生。

2、能根据成语说出下面的分数吗?

一分为二( )七上八下( )百里挑一( )十拿九稳( )

1、请一个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用“米”做单位,看看测量的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那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记?

2、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师用一根打了结的绳子演示古人测量的情况)。课件呈现情境图,介绍分数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3、总结:在测量、分物的时候,可能得不到整数的结果,需要用一种新的数表示——分数表示。所以分数是人类为了适用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4、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平均分配一些东西,也常常会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比如两个小朋友平分一个橘子、一块月饼、一块饼干等,每人分到的能用整数表示吗?用什么分数表示?

三、教学分数的意义。

师:下面老师要先考考大家,你能举例说明1/4的含义吗?(投影出示题目,学生口答)

出示一个1/4的正方形的阴影部分。

师:阴影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它表示什么意思?

2、师: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能用1/4表示吗?为什么?

如生说可以,则问:你为什么觉得可以用1/4表示呢?生说理由。

(强调一定要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3、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操作。

师:现在我给每一个小组都提供了四种材料,一张长方形纸、一条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4根绘画笔。下面请每组根据这四种一样的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分一分等方法,创造出几个不同的分数。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2)交流

师:谁愿意上来说一说,你得到了哪些分数?这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小组交流。

(3)认识单位“1”。

师:利用这四种材料,同学们创造出了好多分数。刚才在表示这些分数时,我们都是把哪些东西来平均分的?

生:一张长方形纸、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4根绘画笔平均分。

师:象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

(课件显示:一个物体)

把一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课件显示:一个计量单位)

把6个小方块、4根绘画笔平均分,我们又可以称之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课件显示:一些物体)

师小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课件显示)

师:(投影出示):我们可以把这3只象看作一个整体吗?

我们可以把这6颗草莓看作一个整体吗?这4只老虎呢?

我们还可以把哪些物体也看成一个整体呢?(学生举例。)

师:象这样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我们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课件显示)强调说明:①单位“1”不仅可以指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是很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如:一个苹果、一枝铅笔、一个计量单位、一堆煤、一仓库粮食等等,把什么平均分,就应把什么看做单位“1”。②单位“1”和自然数“1”的区别:自然数1是一个数,只表示一个具体事物。如:一个人、一本书、一间房子……它是自然数的计数单位。而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某一个具体事物,还可以表示一堆、一群……它表示被平均分的整体。

概括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4)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分数的意义,请同学们想一下,这个“若干份”是分数中的什么?(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分数中的什么?(分子,表示取的份数)

(5)师:接下来我想出几道题来考考大家,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挑战?

①把这个文具盒里的所有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生:1/2

②师:为什么可以用1/2来表示?

③师: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1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5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2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10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10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④师:现在这个文具盒里有6支铅笔,把它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的铅笔能用1/2表示吗?是几支铅笔?

⑤如果我再增加2支铅笔,把8支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的铅笔还能用1/2表示吗?是几支铅笔?为什么同样是1/2,铅笔的支数不一样?

师:因为一个整体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所以同样是1/2,铅笔的支数不一样。

四、教学分数单位。

师:整灵敏有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分数是否也有计数单位呢?它的计数单位又是怎样规定的?

显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师:也就是说分数单位是由一个分数的分母决定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师举例说明后,并说出几个分数让学生回答,后再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

……此处隐藏20371个字……你们用的什么方法测量的,为什么不用滚的方法?滚动法不能测量到凹陷的部分。

师:同学们,经过探究合作和展示,要想得出封闭图形的周长有哪些方法?

预设:直边的图形用尺子测量,曲边的图形用绳测法或者滚动法,化曲为直的方法

师小结:没错,直边先量边长后计算,曲边化曲为直

(6)揭示周长概念的本质

师:回顾之前的学习,经过了这么多学习的感受,现在你认为什么是周长?

预设: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封闭图形的周长(完善板书)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于周长已经理解了。周长,周长,周指一周,即封闭图形的一周,长就是长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设计意图】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在经历摸一摸、量一量、比划、估一估的过程中,让孩子充分的操作,积累丰富的体验感受,不但可以使他们在操作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而且容易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把通过实际操作得出的结论延伸、并进行合理的想象,这在培养学生对长度的感觉和估的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周长”和长度的关联,能够将面和线区分清楚,体会周长概念的本质。

(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8分钟)

1、增加干扰,强化周长

(1)教材书84页的第3题

下面每组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是怎么想的?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师:通过移一移,我们把这个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规则的图形。然后比较发现他们的周长是(相等的)

师:再来比较一下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

(2)教科书88页第8题

师:(课件出示长方形)这是什么图形?老师把它分成甲乙两部分,观察比较一下,哪个图形的周长长?你是怎么想?

预设:一样长,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一条长加一条宽,再加一条斜线。

师:老师把这条边变弯曲,现在两个图形谁的周长长?

预设1:甲的周长更长

预设2:一样长

师: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一条长加一条宽,再加上公共的那条弯弯曲曲的边,所以这两部分的周长一样长。

师:为什么一开始认为甲的周长长?

师:哦!原来如此。周长是图形一周的长度,并非指图形的内部。

小结:比较两个图形周长的时候,图形每条边的长度一样,它的周长就是一样的。

(3)生活中的周长(机动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设计进一步内化周长概念,学生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本质。通过对比、辨析排除内部线段和面积的干扰。同时体会图形转化的方法。

(五)归纳总结,内化新知(1分钟)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今天我们初步认识了周长,知道了周长的概念,并且能够通过测量和计算得到图形的周长。希望课后同学们继续深入的研究周长。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是对本课知识的梳理和加深,从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九、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直边:量、算

曲边:围、滚 (化曲为直)

十、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总是认为一周就是周长,故此我先让学生充分理解什么是“一周”,在此基础上,沟通一周和封闭图形之间的联系,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测量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并没有急于揭示周长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先在大量的活动体验中感知周长是可测量的一维图形,又在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周长是图形边线的长度,只是存在于二维图形的面上,与面的大小无关,最后再由学生自己揭示周长概念。同时在这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创设生活情境引入,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三种不同的路线,突出“沿着边线,绕回起点”两个重要特征,然后再指一指、说一说生活中物体表面的一周,建立学生对“一周”的表象认识,为后面理解周长概念的本质做铺垫。

2、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让孩子在探究测量周长方法的过程中,或测量或计算,充分体验、感受周长的本质就是长度,是可测量的一维图形。通过学生用线围曲边的一周,把边线取下来拉直、测量,帮助学生沟通一维图形和二维图形的联系,即周长是从面里脱离出来的线段,深刻体会周长概念的本质,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发展。

3、当学生利用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完成了量一量的活动之后,再让他们观察三个图形的大小以及周长,去摸一摸,经过想象、比划以及之前的经验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比较出三个图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再次经历从二维图形中抽象出一维图形“线段”这个过程,最后通过教师化曲为直的验证,从而探索周长的性质,理解周长的本质就是线段的长度,积累了这样的实践经验和思维经验,获得贤明、生动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为今后学习中区分清楚二维图形的“面积”和一维图形的.“长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4、在整节课每一次活动体验后,我都让学生描述、概括自己体验的感受和想法,通篇培养学生空间描述的能力。

十一、教后反思

1、以活动为基础来理解周长的含义

新课开始,让学生观察动画,初步感知边线,使学生体会图形一周的长度必须从起点开始绕边线一圈再回到起点,这样就把握住了周长概念的基本点。再通过学生动手描一描平面图形的一周,指一指具体物体某一个面一周的长度从而对周长的概念有了准确的理解,进而让学生讨论是不是所有的平面图形都有周长使学生体会到平面图形的周长的“封闭”观念,学生通过动手做悉心理解,加强感受,把生活中对边线的零星感受进行再现和体验。事实也证明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很多学生能充分理解周长所蕴含的真实意义。

2、以周长测量策略探究来内化周长的意义.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运用准备的学具——尺子、线想办法量算出封闭图形和树叶的周长,然后汇报演示。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图形的边是直线时可以用量、算的方法求出它的周长。而是图形的边是曲线时可以用绕,量的方法求出它的周长。深刻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特殊问题有特殊的解决办法,让他们充分体验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另外,汇报演示时的师生交流,生生互动虽然还没有做到很好,但还算达到了预期效果,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了同步发展,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辨析中深化

周长只能用于二维图形上,它和面积总是同时出现在一个物体上的,所以它们是两个易混淆的概念。认识周长不能只孤立地认识周长,应该将其与面积进行区别。课尾设计的两道练习都是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周长的概念。在对比中发现不同,明析周长概念的内涵。

总之,概念课让学生真实地经历概念发生、发展的过程,才能让学生学得明白。我们将学生的经验水平改造为老师的学科水平。只有老师想的明白,学生才会学得明白。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