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体会
幼儿教育体会1午睡前,孩子们换完拖鞋后,发现多了两双拖鞋,当我刚想请小朋友把多余的拖鞋放回鞋架时,突然想到何不利用这个机会,看看孩子们的推理能力到底怎么样?又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我接过多余的两双拖鞋,提了这样几个问题:
(1)你们的拖鞋都换好了吗?
小朋友低头检查了一遍自己的鞋子,回答我都换好了。
(2)这两双多余的拖鞋会是谁的呢?
小朋友开始讨论起来,经过激烈的讨论,孩子们得出了两个可能性:
A:拖鞋可能是董晓菡的,因为她提前进入了午睡室。
B:拖鞋可能是王懿蓉的,因为她今天生病了,没有来上幼儿园。
听了孩子们的回答,我请刘星雨小朋友将这两双拖鞋拿到午睡室,询问其中一双是不是王懿蓉的。孩子们急切的等待着她的验证,果然,其中一双真是董晓菡的。
(3)还有一双拖鞋是不是王懿蓉的呢?为什么?
我的问题刚提出来,小朋友都抢着回答:“是王懿蓉的!因为她今天没来,所以多了一双拖鞋。而且王懿蓉的拖鞋上有一只小狗的,这双多余的拖鞋上正好也有一只小狗。”听完孩子们的回答,我真是太惊讶了,感叹他们的观察力,班上30双拖鞋,居然记得这么清楚。
最后,两双拖鞋都找到了它们的主人,孩子们欢叫起来,仿佛自己是个小侦探。从这件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的能力不可小视,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推理能力,因此,老师们应相信孩子,不必事事都由老师来决定,可以引导孩子们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找到答案。教师在活动中担任着引导者的角色,而非决定者的角色,利用一切机会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放开手,相信孩子们,他们会做好的!
幼儿教育体会2幼儿时期是智力开发的关键期,良好的幼儿教育对孩子未来发展有重要作用。作为家长都有不少的教育心得体会,下面谈一谈我在培养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心得体会。
相信不少家长对幼儿的教育都是以“包办”为主,担心孩子小,事情做不好,所以大事小事都由自己替孩子完成。殊不知,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要从幼儿开始抓起。父母过分的溺爱娇惯,会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适应能力较差,任性,怕苦等问题。幼儿阶段,父母可以试着培养孩子以下的生活习惯:
收拾自己玩具的习惯。如果从小就养成收纳习惯,长大后不仅做事有条理,还会有始有终,有责任感;
良好的进餐习惯。包括餐前洗手、定时进餐、独立进餐、专心进餐、餐后收拾等。进餐是孩子一日生活中重要的环节,一日三餐直接关系到幼儿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它对幼儿的成长及一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爱劳动的习惯。这个时期的孩子好奇心强,模仿性强,活泼好动,正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好时机。家长要教育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并愿意为长辈为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劳动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增强孩子的独立性。
以上是我的一点教育心得体会,最后还希望家长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时不要心急,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磨练,更需要家长的指导和配合。
幼儿教育体会3我班有31名孩子,刚接过这个班时,只觉得规则意识很差,不守纪律,通过日常的引导教育,在这两方面孩子们有进步了,同时,我又发现了一个新的、不好的习惯,就是这个班里的孩子都是那么爱哭。早上家长来送时,有的孩子会哭;老师布置的任务不会时会哭;饭菜不小心撒到地上时会哭;甚至在告诉老师要小便时也是先哭。我心想:都这么大的孩子了,怎么还这么不自理、不自立呢,还是说这个班里的孩子的性格决定他们都爱哭。
有天上课时,我们学习的是关于前后左右和上下的方位练习。我讲解完、孩子们也都熟知方位之后,我请于海升小朋友到前面面对全班小朋友做方位练习,可他一到我跟前就哭了起来,什么也不说,也不做,一味的哭,我只好让他先回座位。我又让王悦涵来练习,她却一味的盯着我,泪眼汪汪的也是什么也不做。我心里不禁犯嘀咕:是不是上小班时这些孩子从来没有在大家面前展示过自己,缺乏与老师的沟通,不够大胆,不够自信。
自从那次以后,我开始慢慢的引导他们,课后与孩子们多交流,每天晨检时我会让每个孩子都大胆的谈一下昨天放学时的见闻,以此来锻炼孩子们的自信心。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班的每个孩子都会争着抢着回答问题,争着抢着与老师谈心,不再胆小,不再爱哭,每天都是笑容满面,高高兴兴的。
幼儿教育体会4有一句话说得好"合适就是最好的",就象我们不能让刚出生的婴儿吃他们不可消化的大鱼大肉一样,幼儿的学习也有适合他的内容、方法、途径。尊重幼儿学习特点,引导幼儿快乐发展。幼儿的学习特点是由与其相关心理特点决定的。
与学习有关的心理特点主要有:
1.行为的有意性低。即幼儿的许多行为处于无意状态,如无意注意、无意记忆、无意想象等。有意注意在3岁阶段只能维持3—5分钟。
2.情绪性强。即幼儿的许多行为受情绪控制,这件事愿意干就干,不愿意干就不干,或者是感兴趣就干,不感兴趣就不干,只有到了5岁以后才逐渐理智起来。这与幼儿思维的自我中心化、注意的广度比较窄有关。
3.感知觉是主要的信息输入渠道。感知觉的发展始于胎儿6个月,而语言的发展始于1岁左右,即幼儿的语言发展要大大落后于他的感知觉发展,因此,幼儿认识事物的信息渠道是感知觉为主,语言为辅。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儿童入小学后的不断"锻炼",语言信息逐渐成为其认识事物的主要信息源,感知觉退为辅助信息。
4.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因为幼儿词汇贫乏,语言能力不够发达,所以他们在思维的时候往往以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思维,而非如成人以语言、概念的形式进行思维。而且幼儿也不能理解许多概念。
幼儿以上心理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学习过程有其特质。
1.学习的切入点: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是学习的切入点。然后成人把他向教育目标方向引导,使他获得合目的的发展。
2.学习的途径:在生活、游戏中学习。因为幼儿的注意多是无意注意,因此你就不能让他坐好了、注意力集中了以后再开始学习,只能在生活、游戏中进行渗透式学习。
3.学习的层面:获得丰富的感知、体验,而非能够用语言表述的准确知识。
4.学习的内容:发展各种能力,而非书本知识。5大领域,既健康领域(身体、心理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语言领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喜欢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社会学习领域(情绪积极;会与他人交往;遵守能理解的行为规则;初步认识周围环境)、科学领域(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会表达和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认识常见的动物、植物及生活用品;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有初步的环保意识)、艺术领域(感受和喜爱环境、生活、艺术中的 ……此处隐藏11856个字……个体兴趣、需要和经验的内容较少,更缺乏对幼儿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内容。
因此,作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无论是对在职教师,还是对正在学校学习的教师),首要的是加强教师的幼儿发展知识的学习,具体地说,就是要加强教师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教育学以及特殊儿童教育学的学习。
幼儿教师培训机构应提供给教师更多、更好的关于儿童社会的、情感的行为知识,提供给他们关于儿童思维发展和语言发展的知识。
当然,作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知识,还应当包括教学的、科学的、文学的等方面的内容。
另外教师还要有指导孩子进行各种活动的知识。
通过学习,教师要能够对幼儿的学习和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行为有正确的理解,要能对幼儿个体成长中表现出的独特的价值给予重视,要能帮助所有的幼儿克服遇到的障碍,获得更好的发展。
幼儿教师只有以关于幼儿发展的知识为基础和幼儿相处,和幼儿一起工作,才能真正体现出他们的专业发展水平。
二、建立一个适合幼儿发展的课程
幼儿的学习,是在与周围环境、与人、与事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在幼儿园创造一个适合幼儿学习的环境是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应当为幼儿提供真实的、具体的以及与他们生活有关的活动材料,而且这些活动材料应当是变化的,具有挑战性的。
同时教师应当给幼儿足够多的时间去自由摆弄、操作这些活动材料。
在幼儿与各种活动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提供幼儿相互交流、沟通(包括幼儿与教师交流、沟通)的机会。
但我们现在的幼儿园,能真正提供给幼儿足够真实、具体以及与他们生活有关活动材料的并不多。
很多时候,教师只是将一些并无挑战性的材料交给幼儿,而并不考虑这些东西的真实、具体性以及是否与幼儿的生活有关,这就造成了幼儿并不喜欢教师所提供的材料。
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教师给幼儿提供的活动材料十分的少,以至于幼儿无法进行自发性的探索性学习,他们大多数时间只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活动。
幼儿园的课程目标应当是具有挑战性的,同时应当让所有的幼儿都能获得成功。
课程的设计应包括幼儿所有领域的发展,因为这些方面是以综合形式对幼儿施加影响的,并非狭义的学科领域的学习。
但目前我们相当多幼儿园的课程只限于一些学科领域,并且这些学科领域是不相关联的。
教师注重的是某些技能的训练,或是如何将计划中设定的内容教给幼儿。
这样的结果,既没有考虑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无助于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视野,同时也忽视了幼儿在兴趣上和能力亡的个体差异。
幼教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尽管“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已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共同追求,但应当看到,这些年的改革,较多的是在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并没有触及到实质――课程。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如何建立适合幼儿发展的幼儿园课程问题。
1.关于各领域发展幼儿园的课程应当包括幼儿所有领域的发展:身体的、情感的、社会的以及认知的,它是以综合的方式对幼儿施加影响的。
在课程实施中,一方面教师要传授一些领域的基本技能(如美术活动中工具、材料的使用技能等);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理解各领域的工具性质,将各领域作为幼儿认识环境、事物的工具(如语言、数学、科学等)来处理。
2.关于研究性学习幼儿园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周围环境中的人、物、事件作深入、细致的研究性过程,它是幼儿将学习、掌握的各种技能综合地运用到对实际问题的处理上,同时也是他们获得更多的经验、技能的过程。
这种研究性学习(有称“主题研习活动”、“主题探究活动”等)与以往的“主题”活动是不同的,它强调的是问题的研究,在相当多的情况下,领域仅仅作为研究问题的工具、手段,而不是相反。
由于研究性学习强调幼儿的创造性活动和积极参与,强调他们的自主性学习,强调他们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某些问题,并且研究性学习还能使幼儿获得更多新的经验。
对相当多的幼儿来说,研究性学习同时还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因而这种学习活动也越来越受到许多幼儿园的重视。
3.关于课程计划的制订以往教师制订课程计划,多以学科方面的知识作为主线,很少考虑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尤其是较少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
而且幼儿园的课程计划往往是一成不变的。
一个年龄班幼儿的课程计划,除了在某些学科内容上作一些调整外,每学年的变化是不大的。
因此,要使幼儿园现有的课程计划方式有一个较大的改变,教师就必须对幼儿个体的需要、天赋和兴趣进行定期观察和评估,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家庭/文化背景、表达方式、相互作用方式、兴趣差异、能力差异等)制订课程计划,以使课程适合于所有幼儿。
在制订课程计划中,要考虑动态问题,即课程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根据环境、幼儿以及幼儿所接触到的事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幼儿园课程计划无确定的要求,对于具体幼儿园来说,幼儿的某些领域的发展是可以作事先考虑的,如动作发展,可以按其规律(从大肌肉到小肌肉,从大动作到小动作)进行某些活动内容的安排,但只能是根据具体年龄班的幼儿的实际情况来订。
4.关于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幼儿如何相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因为课程目标的实现,幼儿身体、情感、社会和认知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要依赖于教师如何与幼儿相互作用。
现在有一定数量的幼儿园不太注意教师与幼儿相处方式以及相处的质量,许多幼儿园在教师与幼儿如何相处方面并没有具体的要求,因而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目标的实现,也影响了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教师与幼儿相处,我们过去习惯称之为教育技巧,也有人称之为教育策略,实际上教师与幼儿相处问题涉及到教育观、儿童观,也涉及到儿童发展观、学习观,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技巧或教育策略问题。
因此,在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这一问题应当引起十分的重视。
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应当直接、迅速对幼儿的需要、愿望以及发出的有关信息作出反应,并努力使自己的反应适合幼儿的特点和水平。
(2)教师要提供给幼儿各种不同的交流机会(包括倾听并作出反应、集体语言活动和文学活动、一对一的交流、小组学习讨论等)。
(3)教师要通过支持和鼓励(包括通过注意或靠近)来促使幼儿成功地完成任务(允许幼儿在学习中犯错误)。
(4)教师要注意幼儿行为中出现的精神紧张信号(如新来园的幼儿对环境不熟悉、有的幼儿担心自己的玩具被别的孩子抢走等),并进行一些消除紧张的活动(如身体接触安慰或语言安慰、倾听幼儿诉说等)。
(5)教师要接受、理解幼儿出现的各种行为(如游戏中抢玩具、打人,做错事后撒谎等),教师要杜绝自身的一些不正确行为(冷落、笑话他们,当他们做错事后对他们吼叫等)。
文档为doc格式